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中醫治骨鬆不輸西藥 4種證型補腎益肝有妙招

曾金月 報導 2020/02/18 18:4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65歲的陳奶奶原本是「樂齡社區」假日市集活動的老班底,平時也會到周邊小學或到醫院裡擔任愛心志工,是大家眼中的微笑奶奶。但自從陳奶奶在浴室跌倒,被醫師診斷出右側股骨頭骨折,需要住院接受手術;並且也發現她已經到達骨質疏鬆的診斷標準。在連續的壞消息下,「微笑奶奶」變成了「愁容奶奶」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骨質疏鬆症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人體骨骼在青春期隨發育而大幅度上升,巔峰時期約為30歲至35歲,隨後骨質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女性更會因為停經而加速骨質流失。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40歲輕熟女「移機車」竟骨折!「這種女性」骨鬆機率多8倍

 

骨鬆發生3原因

台北長庚中醫婦科主治醫師許聿榕指出,中醫文獻裡對於疾病的名稱多以臨床症狀為主,根據骨質疏鬆症的臨床外顯症狀,相對應的中醫病名有骨痿、骨痹、骨枯、骨痛等名稱。

 

其中以「骨痿」和「骨痹」描述的症狀最為相似,綜合各文獻記載的內容,主要病因為長期過度勞動、氣血不足或年老腎氣虧損。

延伸閱讀:45歲必吃3大營養素 預防骨鬆、肌少症、心血管疾病

 

許聿榕說,腎主骨,當腎虛則骨不壯,便容易出現骨折;肝與腎同源且肝主筋,當過度腎虛時容易累及肝,造成筋不強,進而出現腰背痠痛,無法久站久坐等症狀。而臨床上骨質疏鬆症患者常見以腰膝痠軟無力或疼痛作為主要的治療訴求

 

中醫分為四種證型

在治療方面,中醫向來講求「因證制宜」,根據患者臨床症狀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在骨質疏鬆症方面,依據臨床症狀可以區分成「肝腎虛損」、「腎陽不足」、「腎陰不足」及「氣滯血瘀」。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肝腎虛損:腰膝酸軟無力、勞動後症狀加重

臨床症狀為腰膝酸軟無力,隱隱作痛,反覆發作,勞動後症狀加重,休息則可緩解不適,同時伴有頭暈耳鳴,舌色偏淡且舌苔薄白,脈弱。治療可補肝益腎,強筋壯骨。

延伸閱讀:「更年期障礙」多吃這個顏色,按按耳朵平衡荷爾蒙

 

腎陽不足:四肢萎軟,怕冷畏寒

臨床症狀為多見於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腰膝酸軟,四肢痿軟無力,伴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精神倦怠,面色蒼白,舌色淡且舌苔白,脈沉細無力。治療可腎壯陽。

延伸閱讀:「冬轉春」溫腎養肝並重:泡腳刺激足底反射區,4個穴位也暖了

 

腎陰不足:形體消瘦、眩暈耳鳴

臨床症狀多見於次發性骨質疏鬆症(因疾病而造成的骨質疏鬆症)。腰膝酸軟,四肢關節僵硬或活動不利,伴有形體消瘦,眩暈耳鳴,手足掌心烘熱,舌色紅且舌苔少,脈細數。治療可滋陰補腎。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氣滯血瘀:腰痠背痛,局部按壓疼痛

臨床症狀多見於患病多年而未加治療的骨質疏鬆症。腰痠背痛,局部按壓則疼痛加劇。舌色紫暗或帶有瘀斑,舌苔薄白,脈澀。治療以活血行氣,袪瘀通絡。

 

許聿榕指出,中高齡民眾除了定期追蹤骨密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和均衡飲食也是防治骨質疏鬆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出上述症狀,可接中醫評估,服用適當藥物,達有效治療。

 

◎ 本文摘自/長庚醫訊第四十一卷第二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5種人最易骨鬆骨科權威教你強骨術!

熟女必知的健康課題:骨質疏鬆、肌少症找上我了嗎?

40歲骨鬆,原因不單純!「這個病」也會讓你骨質大流失

女兒嚴重骨鬆,但83歲老媽骨質像年輕人!差這麼大的原因竟與太陽有關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