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防骨鬆?「量足跟」就知骨密度?為什麼要補維生素D?醫師這樣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密度在2、30歲時達到人生頂峰之後,便會開始逐漸地下降,而骨質密度的減少會大幅地增加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診斷2標準
骨質疏鬆症可依據臨床病史或骨密度T值來診斷,例如在低衝擊力的場景下就發生骨折(低創傷性骨折),或者是骨密度T值小於或等於-2.5來判定;T值的使用時機為停經前後女性或50歲以上男性。
延伸閱讀:身高縮水逾3公分、莫名腰痠背痛 當心「沉默殺手」已上身
測量骨密度以中軸型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為黃金診斷標準,且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的數值,取其最低點作為判讀標準;而一般在很多社區篩檢以定量超音波測量足跟骨密度的方式,則只適合作為初步篩檢的工具,不能作為最後的診斷數值。
T 值大於或等於-1.0:正常骨量(normal)。
T值介於-1.0到-2.5之間:骨缺乏(osteopenia),亦稱為低骨量(low bone mass)或低骨密(low bone density) 。
T值等於或小於-2.5:診斷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當合併骨折時可稱之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severe osteoporosis)。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位70歲女性,測得骨密度T值在腰椎為-1.9,左髖為-2.3,右髖為-2.6,則該位病人的骨密度需取最低點判讀為-2.6,而不是把三個數字平均。藥物治療通常要1年以上才可見到減少骨折的效果,建議持續用藥1年後再次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媽媽要健康!預防5種中年女性常見疾病,3重點選對健檢項目
哪些人需要檢查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的常見危險因子包括;高齡者(65歲以上)、女性、低身體質量指數(BMI)、曾發生骨折、父母髖部有骨折病史、使用類固醇、抽菸、飲酒過量、甲狀腺等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等。
延伸閱讀:你是骨鬆高危險群嗎?一張表告訴你,該做骨密度檢測了
預防骨鬆4運動 游泳、騎單車沒效
由於骨頭需要感受到地心引力,才能促進骨質的生長,進而增加骨密度,因此一些能夠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就會有助於骨質密度的提升,包括慢跑、快走、球類、跳繩等。
而一些沒有對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例如游泳或騎單車,則無法幫忙骨密度的增加。至於許多長者喜歡的太極拳運動,對於平衡感及協調性有很大的幫助,可預防跌倒的發生,但對於骨密度提升幫助並不大。
延伸閱讀:骨科醫師也會骨鬆!堅持做「負重運動」成功逆轉骨密度
幫助骨頭生長 補鈣、蛋白質還要曬太陽
第二個部分則是營養的提供,因為骨頭的成分是由鈣質和膠原蛋白所構成,所以食物中的鈣質和蛋白質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的鈣質攝取量大約需要1000到1200毫克,蛋白質攝取則是每天每公斤1.0到1.2公克;以體重60公斤者為例,每日需攝取60克的蛋白質。
不過,攝入的鈣質如果沒有維生素D的幫助,則無法被腸胃道順利地吸收,維生素D可透過曬太陽的方式被皮膚製造出來。但是隨著年紀增長,皮膚製造維生素D的能力會越來越差,而女性朋友又很喜歡擦抗紫外線的美白產品;台灣地區有8成以上女性的血中維生素D濃度是不足的,可以透過口服維生素D補充品,每天攝取約800到1000國際單位(IU)。
延伸閱讀:吃蛋黃強壯骨骼、預防骨鬆 這3道「家常菜」最厲害!
◎ 本文摘自/博仁醫訊 ◎ 撰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副秘書長楊鎮嘉醫師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骨鬆」補鈣就好不用吃藥?骨科醫師破解「5大錯誤」補鈣迷思
對抗骨鬆的無名小卒「維生素K」 7種深綠色蔬菜是完美來源
每天「踮腳」防骨鬆!專家教你超簡單4招拯救骨密度
打個噴嚏就骨折!停經後女性「骨頭變中空」 用這4招顧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