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後少動為妙?復健科醫教你「PEACE」「LOVE」傷後處理原則

軟組織泛指骨骼以外的組織,例如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組織受力超過負荷後便會造成傷害,每個人復原的時間長短會不盡相同,大致照著發炎、增生、重塑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需要注意的重點也不相同。
示意圖/TVBS
在復健治療上,不同時期會給予不同的治療。以往針對急性受傷,會給予冰敷、壓迫、抬高及保護等處置,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PRICE原則,隨著觀念的改變,漸漸有了「盡快回復運動」以及增生療法的治療方式。在2019年4月,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刊登出一篇對軟組織受傷的治療建議,便是「和平與愛」(PEACE & LOVE),其中包含了急性期以及亞急性期的處理:
急性期處理PEACE
保護(Protect):受傷的1到3天內,避免患肢受力,用護具保護避免再度受傷。
抬高(Elevate):將患肢抬高高於心臟,以減少水腫。
避免消炎(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發炎反應在組織復原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長時間使用消炎止痛藥會影響後續組織的生長。冰敷除了止痛之外,也有減少發炎反應的效果;除非腫痛到無法忍受,須避免過度使用消炎藥及冰敷。
加壓(Compression):對患肢適度加壓可以減少組織水腫以及出血,但也要注意是否影響血液循環。
衛教(Educate):鼓勵病患更主動處理傷害,而不是不斷依賴電療、熱敷等被動的儀器治療,需要讓病人知道傷害處理的正確觀念。
亞急性期處理LOVE
承重(Load):在可以忍受的情況下,盡早開始承重及活動,可以讓新生的軟組織,在「重塑期」生長得更好,更快回復功能。
樂觀(Optimism):心理層面會影響人體對痛覺的敏感度,也會影響患者是否能更積極的面對自己的運動傷害。
循環(Vascularisation):在回復的期間,配合適度的有氧運動,除了維持心肺功能,也能改善身體的血液循環達到促進回復的效果。
運動(Exercise):因受傷影響的肌力、關節活動度及本體覺,需要靠運動訓練回復,更重要的是可以預防下一次受傷,初期的運動應該要以無痛為原則,再循序漸進增加強度。
延伸閱讀:熟記LOVE四原則鍛鍊核心肌 2招打造黃金護腰遠離腰痛
軟組織傷害,絕對不是「休息到好」,而應該是「訓練到好」;訓練的進度隨著受傷程度及個人狀態有所不同,需經過醫療人員評估後遵循運動處方進行。
◎ 撰文/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歐陽進翰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慢跑、爬山很傷膝?受傷就該全面停止運動?復健科醫師:剛好相反





